前言
可能,头马会员都知道,Pathways中的11条路径的Level 1 都是一样的。
这不仅让我陷入深深的沉思,为什么要设定为一样的呢?
刚好,月初,有中区团队向我约稿,让我聊聊Pathways的Level 1。于是,带着上面的疑惑我重新仔细的深入阅读了Level 1 的三个项目手册。
然后,我觉得自己好像发现了为什么11条Path的Level 1都是一样的原因。
也不知道对不对,欢迎大家斧正。
感受
Pathways 的Level 1我做过了两遍,但这次带着疑问再来看这三个项目时,手册依旧给我带来了一些惊喜。
让我不由感慨,Pathways 作为头马教育体系几十年来的集大成者,其Level 1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、基础中的基础、简洁中的简洁。
当然,可能,和自己近期的情绪波动有关。
这次阅读之后的重点感受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:自我成长入门。
为什么这么说?
这就要结合这三个项目手册进行说明了。
对了,如果你还没有做过Level 1 的项目,建议你做一遍之后再来看此文,可能印象会更深刻些。
自我成长
提到“自我成长”这个词,不知道看这篇文章的你有什么想法,脑海中会不会浮现“跑步”、“健身”、“看书”、“培训”、“听书”等一系列与“成长”、“学习”有关的字词。
几年前的我,听到“自我成长”,脑海中大概率也会浮现这些词。
不过,可能,由于我这几年的经历问题。现在,再看到这个词的时候,我想的却是“认知自我”、“接纳自我”、“探索自我”。
这三个词也是我看Level 1 的三个项目时的一个感受与总结。
- 认知自我,对应 Level 1 的《初试啼声》。
- 接纳自我,对应 Level 1 的《评估与反馈》。
- 探索自我,对应 Level 1 的《研究与展示》。
是不是很好奇,我为什么会用这些词来形容Level的项目?
是不是有疑问,Pathways不是做演讲的嘛,和自我有啥关系?
是不是你太无聊了,把这些词往Pathways上生搬硬套,展示自己的牛B?
嗯,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如果有兴趣,接着往下看就行。
认知自我
来,用几分钟时间先回想下,你当初为什么要加入头马?
我想,每个人第一次走进俱乐部都有自己的理由。有自己主动的(想学习的、想找社团玩的)、有被动的(同事、朋友、老师等人的推荐)。
但我觉得,让你(大部分人)真正花钱加入俱乐部的理由可能是同一个:让自己变的更好。
因为,在头马这个舞台上,你“看到了些什么”。所以,你想给自己一个机会尝试下,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做到一些改变。
按照我的经验来说,改变肯定是有的。但改变的幅度、方向则是未知的,因为这取决于你自己。
好像有点偏了,让我们回到Pathways的Level 1 上来。不过,在这个之前,还有一个小问题:
在你过往的生命历程中,在单一场合下,你在多少人面前说过话?
比如,在学校中新班级中做自我介绍?
比如,在公司年会上唱歌、讲脱口秀、表演节目、担任主持人?
我想,大部分人除了有限的几次在班级中做过最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外,应该没有在其他的群体场合中、在众人的注视下说过话的经历。
所以,现在,在公司的某些会议中,领导让你当众讲话时,你会不会感觉到紧张、手足无措、磕磕绊绊?你会不会害怕自己在公众场合讲话?
你是不是都不能确定自己会不会害怕在公众场合讲话?
会不会有时候感觉自己不会害怕,但有时感觉会特别害怕。
这是因为什么呢?
这就是,“自我认知”不清晰。
因为,你不能确定自己在公众场合讲话的感受。
再往下探一层,因为你不能确定自己在不同的公众场合中要讲一些什么。
再再往下探一层,因为你不能“特别”清晰的认知到自己有些什么、会些什么、知道些什么。
这就是,“自我认知”缺失的问题。
而这个,大部分人的过往经历中,没有人告诉过你。因为绝大多数我们听到的都是:
- 你怎么这么笨,这么一点简单的小事都做不好。
- 你怎么这么笨,分数考的这么低、挣的这么少。
- 你这么这么笨……
不知道,你是不是对这些有共鸣?
我们从外界得知的大部分人给我们的反馈都是“你不行”、“你太笨了”、“你太菜了”……从这些中,我们能知道自己“不会”哪些,但永远不知道自己“会”哪些。
而这些,在我看来就是Level 1 项目《初试啼声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的问题。
Level 1 项目《初试啼声》中给了我们“认知自我”的引子,以及相应的技能、工具,如“组织演讲”、“练习技巧”、“克服焦虑”、“自我评估”、“演讲大纲工作表”等等。
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这个“引子”:
你加入 Toastmasters(国际演讲会)的原因(如果某人或某事对你的加入产生影响,请分享这些故事)
在这句话中,你看到了什么?
我看到了“事情”、“原因”、“影响”,这三个字词组合起来就是“故事”。
我个人觉得,这三个字词就是我们可以用来“认知自我”的核心要素。
回顾你当前的整个人生,是不是都可以用这三个字词去关联起来。
这就是“认知自我”。
通过不断的“认知自我”,我们会越来越清晰的知道自己拥有些什么、会些什么、知道些什么,以及我们还想要什么。
这也是我觉得Level 1 《初试啼声》给我们带来的最大价值。
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做完这个项目,你就“自我认知”完成了。
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。
在我们开始“自我认知”之后,我们马上就面临到第二个问题“接纳自我”。
接纳自我
让我们再来回想下,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是不是经常对别人(同事、朋友、家人)发表某些看法。同样的,别人也会给我们发表某些看法。
在我们给别人发表看法时,内心会不会有一种情绪“我是为你好”。而接受到别人发表给我们潜台词“我是为你好”的看法时,内心则会觉得“是不是有病,凭什么要你管?”。
有没有发现,这两种情绪是有些冲突的。
只不过,大部分人觉得理所当然。或者说,没有人去深究这背后的“道道”。
让我们再回到我在“认知自我”篇章中所列举生活当中我们接受的哪些“你不行”、“你怎么这么笨”等例子。
有没有想过,在这些“打击”我们的话语中,确实是有一些是可以对我们产生帮助的。
可能,我们在人生的初期阶段,如幼儿期,我们会对这些来自师长的话语“通盘吸收”。因为那时的我们觉得,师长们讲的就是对的。而在进入到青年叛逆期时,随着阅历的增加,总感觉自己无所不知。这时,对这些话语我们又“通盘否决”。
而这种经历,我相信,看到此文的有很大一部分对此会有一些共鸣。
所以,问题来了:你现在能清晰的知道别人给你的看法中有哪些确实是“为你好”的嘛?
我想,很大部分的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让自己都不太满意。如果不信,你现在可以闭上眼睛思考下,看看自己有没有想到让自己信服的一种标准来衡量这些话语。
当然,不排除有一部分人是能察觉到自己的一部分标准的。不过,再深问一下,你的这个标准准确嘛?会受到自己的情绪干扰嘛?
比如,我作为一个胖子。当别人在向我反馈相关看法时,只要这些话语中有“映射”到胖子的意思,我就会对这个人所说的话产生抗拒。
当然,这时以前。不知道看到此文的你,当别人在给你的看法中夹带着你所“自卑”的相关内容时,你会不会有类似的情绪?
这是什么原因呢?
可能,这就是我们情绪当中的一种“自我防御”机制。天生的,没有调整,或者说,没有修正的。
因为,我们还没能真正的控制“它”。
如何控制呢?
这就是这个篇章的主题:接纳自我。
当然,“接纳自我”和“认知自我”一样,是一生的课题,短短的一篇文章不可能说的特别清晰。
在这里说“接纳自我”的核心原因,就是我个人感觉Pathways Level 1 中的《评估与反馈》项目可以给我们打下一个很好的“接纳自我”的基础。
在《评估与反馈》项目手册中,我们可以了解到“建议”与“反馈”的区别。可以学习到如何做到“反馈”,而不是“建议”。以及如何利用“反馈”及提出“建设性批评”。同样,这个项目手册中也提供的很多的技能、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的去启动“接纳自我”。
这里我觉得给我印象最深的两种态度:积极态度、开放态度。
- 积极态度:听取建设性反馈时,要清楚这并不是针对你的人身攻击,而是为了帮助你成为一名出色的公众演讲人和领导者。
- 开放态度:谦虚地倾听反馈,坦诚地提出问题。
这种态度,在我看来就是我们“接纳自我”的核心。
接受自己的“完美”,同时也要接纳自己的“不完美”。
只有我们真正的接纳自己的“不完美”时,我们才能真正的走向“完美”。
至此,我们开始了“认知自我”,也开始了“接纳自我”。接下来,我们就要开始“探索自我”。
探索自我
当你看到“探索自我”时,是不是有些诧异,觉得“探索自我”和“认知自我”这两者好像没有什么区别,为什么还要区分?
可能,你理解的也对。不过,我也想讲讲我的看法。
我个人觉得“认知自我”和“探索自我”最大的差异在于,一个追溯过往,一个创造未来。
- 认知自我:更多的是去追溯自己的过往,看看自己有哪些惊人的成就,夯实自我,增加自信心。
- 探索自我:则是在过去的基础之上,去展望自己的未来,去发掘自己更多的可能,满足好奇心。
英国作家伊恩·莱斯利在《好奇心:保持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息的热情》中提到“好奇心,人类的第四驱动力”,同时,书中也表明“在这个信息获取的不平等性终将被消除的世界里,一种新的分界线开始浮现——有好奇心的人和没有好奇心的人。”
看到这里,好不好奇人类的前三大驱动力是啥?感兴趣的话,可以把这本书找来读读。
所以,好奇心重要嘛?
我觉得还是挺重要的,毕竟你下一本想要读的书,可能就是因为你对“人类的前三大驱动力到底是啥”感到好奇。
由此可见,“好奇心”真的能让我们发生一些变化。
但这个变化可能是突然的、无序的。例如,我上一段时间在看了一些旅游博主的视频时候,就想去买一辆房车去浏览我国的大好河山,去看看自己没看过的风景,来满足自己对祖国大地的好奇心。
当然,如果我真的这么做的话,可能观看此文的各位就见不到这篇文章了。各位之所以能看到这篇文章的原因,就在于我对于自己“好奇心”的一个控制。毕竟,人类天生好奇,而世界又太过复杂。如果不对“好奇心”加以控制的话,人很可能就会变成“兽”。
比如,今天对“宇宙的诞生”感到好奇、明天对“蚂蚁搬家”感到好奇、后天又对“科幻电影”感到好奇……每天都“好奇心”爆棚。最终,可能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大家对你的人生产生“好奇”,“好好的人怎么突然就疯了呢?”
所以,如何去“探索自我”来满足“好奇心”呢?
Level 1 的《研究与展示》项目给出了答案。这个项目手册告诉我们“以你熟悉的内容开始”、寻找“可信来源”、多“视角”去探索。此外,这个项目手册也给出了一些相关的技能、工具,让我们更好的去“探索自我”。
在其中,我认为最重要的则是这句话:“要完成本项目,会员需要花时间研究主题。”
花时间。
很简单的三个字,但却是控制“探索自我”时所产生的“好奇心”最佳工具。
毕竟,人生的总时间是有限的,而“好奇心”则是无限的。
如果你能在一个“好奇心”上投入一万个小时,恭喜你,你绝对是这个“好奇心”所处领域的权威。不信,可以找找“一万小时定律”看看。
小结
至此,“认知自我”、“接纳自我”以及“探索自我”全部讲述完毕,这也是我这次机缘巧合下再次阅读 Pathways Level 1 项目手册的核心收获。
或许,你会说,这篇文章根本没有对Pathways Level 1 中的项目手册进行解读。
是的,本篇文章并没有从项目手册中的内容为大家进行解读,也没有告诉大家要怎么样去做 Level 1 中的演讲项目。
但我想,看完这篇文章的你可能会对自己的“自我成长”有了一丝想法。或许,也有那么一丝想法,想再看一遍手册,或者按照本文所说的背后逻辑去再做一遍Level 1 的项目。
那么,我这篇文章的目的也算是达到了。
毕竟,任何他人的讲述都只是一个“引子”,只有你自己的“行动”才是你的“成长”。
结语
能看到这里的朋友,应该都是真爱。
所以,我想,你们可能有一些想法想和我讲讲,欢迎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