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正文

“我想”与“我要”?

  • Simon 

前言

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,在你目前已有的生命旅程中,有多少事是“我想”,有多少事是“我要”?
它们最终实现的比例大概是多少?

诱使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是因为几个故事。

故事

这个故事来自于北京一家头马俱乐部的新会员,一位刚出校门不到一年的女生,对世间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。

只不过,在好奇中,她不是“想”变的怎么怎么样,而是“要”怎么怎么样。这个“要”落实到了每一个行动计划、学习计划,落实到了每次要做什么。就这样,你会看到她在一点点的、慢慢的往者她想要的地方行进者,可能开始走的会有点慢。

不过,正如她自己所言“像一只小乌龟一样,虽然爬的很慢,但终会爬到重点”。创造出她的“要”。

与之对比的是我在深圳遇到的另一位新会员,也是刚工作没多久的男生,对一切充满的激情。每次与之深聊,都会很明确的表示,“我想怎么怎么样”。然后,就没有然后了。

同样的新会员,只是一个“想”一个“要”,通过过程中的呈现,我大致也能判断出两人未来的不同成就。

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?

我想,可能是因为意愿的强烈程度不一样。

意愿

每个人最开始都是“想做某事“,来实现自己的潜在需求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潜在的需求逐渐变的不在明确,加之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,从而导致阻力大于最开始”想做某事“的意愿。于是,这个“想做某事”的意愿就会逐渐的降低,最终只剩下”想“了。

但当你的潜在需求越来越明确时,你的意愿就会大于外界的阻力,”想做某事“就会变成”要做某事“。在”想“变成”要“的那一瞬间,意愿会变更的更加强烈,从而推动着自己不断的行动,从而成长。

而潜在需求明确的过程,就是寻找”初心“的过程。

初心

何为初心?

在我看来,初心就是当你第一次”想要做某事“来满足自己的需求。

人无完人,从懵懂幼童到耄耋老翁的过程中,我们都在”做某事“来满足自己的需求。只不过,有些人每次的需求特别清晰,而有些人却特别的模糊。

不过,模糊也是正常的,毕竟这是个充满诱惑的时代,触手可得的信息让我们集体陷入了”焦虑“。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失焦,变的特别模糊。

而如何从模糊到清晰,每个人的方式都不一样,随之也就变成了每个人的核心竞争力,体现在你外在呈现的每一步。

比如,”我想“和”我要“。

结语

看到这里,”我想“和”我要“的区别与联系,你清楚了嘛?

那么,以后的人生,你是”想“还是”要“?

标签: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